酒令一出,莫敢不從!這才是中國真正的酒文化
2020-09-19 來自: 四川省邛崍市川紳酒業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81
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,掌握酒令的有關知識,并把它適當地應用到飲酒活動當中,可以調節氣氛,增添樂趣?!白砝锴ご?,壺中日月長”,酒文化的精髓都在酒令里了。關注我,每天學習一點酒類小知識。中國制酒歷史源遠流長,酒文化更是博大精深。而酒令,就是華夏民族煌煌數千年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
古時,酒令是有關節制人們飲酒的律令,森嚴的禮儀制度萌生于西周,起源儒家之“禮”,除設有專門“掌酒之政令”的酒官外,在酒宴上還設有專門監視人們飲酒的“監”、“史”。不管是敬酒、還是罰酒,都要受到“監”、“吏”的節制,不準飲酒過度,不準有失禮儀,違者予以懲處。
《史記》中有“酒令如軍令”之典,云西漢初呂后大宴群臣,以守虛侯劉章為監酒吏,章對呂后道:“臣,將種也,請得以軍法行酒令?!眳魏笤S之。席間有一呂氏家族中人酒醉逃席,章拔劍斬之并報呂后道:“有逃酒一人,臣謹行軍法斬之?!?/span>
古代酒令,重在觴政。西周晚期,針對酒宴上醉而失禮的種種情況,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“酒監”,并制定了“酒禮”,即宴席上飲酒的各種規矩,到春秋和戰國時代,稱為“觴政”,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,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。
“酒令”之名,始見于劉向《說苑》。幾經演化,原本是維護“禮”所制定的酒令,由節制飲酒轉變為勸酒的一種形式。久而久之,觴政處罰之酒令漸漸湮沒,佐飲助興之酒令卻流傳下來。
通常是一人為令官,按照規則,或劃拳,或猜謎,或巧編文句,或進行其他游藝活動,負者、違令者或不能完成者均罰飲(遇同喜可慶之事項時,則共賀之,謂之勸飲,含獎勉之意),“當筵歌詩”、“即席作歌”在文人雅士中十分流行,其歡樂、活潑的酒令為大眾所喜愛。
酒令,由戰國初,經唐及宋、元、明、清不同時代演變發展,最終成為飲酒時的一種風流文雅、睿智雋永的娛樂活動,行令只為勸酒,飲酒只為行樂。在宴席上,酒令更是一種佐酒助興、活躍氣氛的主要手段,是文化入于酒,勸酒行為的文明化和藝術化,是酒中的社會文化、大眾文化,是我國酒文化中一朵別有風姿的奇葩。